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每日動態
塞上糧倉 稻香麥豐好圖景
銀川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m.newbrewcountry.com
來源:銀川日報 2025-01-10 09:13
字體顏色:
[紅]
[黃]
[藍]
[綠]
保護視力色:
字體大小:
[小]
[中]
[大]
恢復默認
2024年銀川市糧食播種面積122.24萬畝,超額完成自治區目標任務121.5萬畝,總產量達70.18萬噸,比上年增長了1.1萬噸,平均畝產574.2公斤,居全區首位。
隆冬時節,萬物儲藏,正在蓄積新的能量。去年以來,銀川市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聚焦“國之大者”,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壓實責任穩面積、綜合施策提單產,克服“8·24”強降雨等極端天氣影響,糧食平均畝產居全區首位。為安民心、穩經濟、穩大局打下了堅實基礎,廣大市民的“糧袋子”“菜籃子”得到有效保障。
種?
2024年,我市小麥種植面積達13.8萬畝,小麥畝均單產383.4公斤,比2023年提高14公斤/畝,總產量5.3萬噸。
育良種 建良田?糧食增產又增收
近年來,我市通過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補齊農田基礎設施短板,全市農田灌溉保證率、機械化率得以提高,耕地質量得以提升,農田生態環境得以改善,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優勢得以發揮,為糧食產量逐年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4年,我市小麥種植面積達13.8萬畝,小麥光熱條件總體正常,無明顯低溫冷凍天氣,土壤墑情較好,加之水肥管控和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措施得力,小麥畝均單產383.4公斤,比2023年提高14公斤/畝,總產量5.3萬噸。
農作物從播種到出苗,從灌水施肥到收割,每一個環節,王生保都傾注了無盡的心血。作為永寧縣惠豐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領航者,今年60歲的王生保,不僅是高級農民農藝師、永寧縣土地流轉的先行者,也是新品種、新技術和農業新裝備的積極嘗試者。2009年,王生保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流轉土地1900余畝,成立了永寧縣惠豐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鄉親們共同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徑。合作社成立之初,他便確立了以水稻、小麥、玉米、油葵等糧食作物種植、銷售為主的經營模式。為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他積極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并邀請農業專家到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同時采用秸稈還田、水肥一體化等新技術,并引入農田滴管、新型農機等農業新裝備。在他的帶領下,合作社的農作物產量逐年攀升,品質也顯著提升。
據王生保介紹,這幾年,合作社與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深入合作,把他們新的品種引進來,通過在當地種植轉化為生產力,提高種植效率,經過連續5年測產,4次小麥產量都居全區灌區小麥產量的最高紀錄,尤其是2024年小麥單產紀錄達到了734公斤。
去年以來,市農業農村局還積極向上爭取強農惠農政策,結合中央、自治區、市、縣四級財政補貼,給予種糧補貼400~450元/畝,有效對沖農資價格上漲對成本的影響。并安排426萬元市本級財政資金,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及小麥套(復)種等模式,實施小麥、水稻補充完全成本保險試點,確保種糧合理收益,調動農民積極性。
節
相較于傳統的種植方式,稻漁種養模式可節水30%以上,化肥用量減少40%以上,農藥則完全不用。
推良法 善用水?鄉村振興有活力
銀川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多樣的農業生產。在眾多農作物中,水稻無疑是銀川農業的一大亮點。
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農業節水增效的樣板,近年來,寧夏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空間加大科技創新,注重高效節水,確保農業持續增收,逐步發展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農業綜合體,每年有超過20萬人次游客入園游覽。
“稻漁空間圍繞節水農業發展目標,大力推廣稻漁共生綜合種養模式,將漁業養殖排出的富營養化廢水引入稻田,給水稻提供營養,凈化后再循環用作養殖用水,最大程度減少農業種植用水量,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稻漁空間負責人趙凱介紹,近年來,稻漁空間通過與上海海洋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等院校加強校企合作,增加科研投入,農田里采用了“設施工程化循環水養魚+稻漁共作”技術,農田的效益節節增長,不僅種出來的水稻更香,養殖的魚蟹也獲得不小的收益。
“相較于傳統的種植方式,稻漁種養模式可節水30%以上,化肥用量減少40%以上,農藥則完全不用。”據趙凱介紹,“稻漁共作”是水稻種植與水產經濟動物(魚、蝦、蟹、鱉等)養殖結合的一種立體種養農業生產模式。這種模式依賴于稻田里安裝的4個內循環流水槽,讓經過水稻吸收凈化后的黃河水,再次回到魚蟹養殖池循環利用,節約用好每一滴水。通過運用綜合種養技術,稻漁空間2024年稻谷喜獲豐收,平均畝產達到596公斤,967畝水稻總產量達到576.3噸。
“高效利用黃河水,我們一直在路上,在保證水稻產業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會維護好水生態安全,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貢獻力量。”趙凱表示,今后,稻漁空間將繼續實施稻漁綜合種養和以漁治堿工程,實現稻漁共生營養互補,減少化肥的使用,實現農藥零投放、農業有害物質零投入,同時推廣種植優質水稻品種,推廣示范旱育稀植栽培等先進技術,繼續發展有機、綠色生態循環農業,使農民收入不斷提高,生態環境不斷變好,水資源利用率不斷提升,土地綜合效益越來越好,助力鄉村振興。
“受種植收益增長影響,2024年,全市水稻種植面積較去年增加了5.2萬畝,達到16.74萬畝,增幅44.6%。而且,2024年稻谷抽穗時間早,成熟度高,長勢良好,畝均單產543.7公斤,總產量9.1萬噸,得益于全市在供種、耕作、播種、病蟲害防治、收獲等生產環節方面全面實施統一的技術管理和推廣。”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科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智
當前全市標準化設施園區、水產養殖基地、規模畜禽養殖場運用智能管理系統達95%以上。
優創新 強智能?綠色發展高產高效
2024年,銀川市糧食平均畝產574.2公斤,比上年提高10.8公斤/畝,比自治區平均單產高203.6公斤/畝,單產提升對糧食增產貢獻明顯。全市玉米種植面積達到87.53萬畝,畝均單產633.2公斤,比去年提高了1.2公斤/畝,總產量55.42萬噸。大豆種植面積4.17萬畝,全市大豆種植以大豆玉米帶狀復合和小麥輪作大豆種植為主,畝均單產88公斤,產量0.36萬噸。
如此“豐景”的繪就,是我市嚴格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成果。去年以來,我市大力實施糧食綠色高產高效行動,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季季緊抓、茬茬接續、環環緊扣挖掘單產潛力,落實適當增密、水肥一體化、“一噴多促”等關鍵措施,輔助加裝北斗導航、無人駕駛等智能裝備,帶動全市糧食作物均衡增產。其中,靈武市梧桐樹鄉沙壩頭村水稻單產提升示范區寧粳43號水稻畝產862.85公斤,創寧夏旱直播水稻高產紀錄;永寧縣李俊鎮寧化村寧春62號春小麥畝產732.18公斤,創春小麥高產紀錄。
在靈武市馬家灘鎮大羊其村,由寧夏綠先鋒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借助物聯網及北斗衛星導航等技術,打造的全區首個數字化“無人農場”,讓村民實現了會種地向“慧種地”轉變,也反映出全市農業正在向智能機械化轉變。在該村,工作人員可以操作無人駕駛的大型拖拉機進行勞作,而且該農機搭載了衛星精準定位、5G移動通信等技術,將按照事先設定好的路線圖,有序行進在平整的田地里,執行整田、播種、植保、收割等作業,整個過程無需人工操作。
“機器換人不僅節省人力成本,而且把每畝地機械成本從190元左右降至160元左右。”寧夏綠先鋒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通過智能農機控制能實現精量施肥,可使每畝節肥22%以上;實施精量噴藥,可使每畝節藥25%;實施精量播種,可使每畝節種40%以上。
目前,全市標準化設施園區、水產養殖基地、規模畜禽養殖場運用智能管理系統達95%以上,初步實現農業生產與物聯網信息技術應用深度融合。
為了減少預防病蟲害,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去年以來,市農業農村局及早修訂發布災害天氣應急預案和防災減災注意事項,針對極端天氣帶來的不利影響,派出13個技術指導組,包縣包片聯系指導,幫助農民因地因時因作物落實關鍵措施,提高農業系統防災減災救災水平和能力,確保將農業生產損失降到最低。以小麥赤霉病、條銹病等重大病蟲為重點,示范推廣理化誘控、高效低毒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措施,提升農產品品質和產量。2024年,全市興唐米業“寧粳43號”大米,在2024年全國糧油和大豆產業博覽會上,榮獲“十大名優粳稻”產品榜第一名。
銀川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25年,將從加強耕地保護、保障播種面積、提高糧食產量、落實糧食儲備著手,加強調度研判,全力以赴完成國家下達的糧食生產目標任務,持續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同時,加大科技賦能力度,扎實推進降本增效,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加快推廣噴滴灌、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技術,依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和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加大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宣傳推廣,堅持推廣高效麥后復種模式,實現前茬穩糧、后茬增收,增加糧食畝產效益。
此外,市農業農村局將積極爭取中央、自治區、市本級各類財政支農資金,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投入,重點扶持糧—糧、糧—油示范推廣,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覆蓋面。開展糧食生產托管社會化服務,降低農民種糧生產成本,保證種糧農民合理收益,調動和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