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內容快速切換
當前位置: 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政府部門信息公開>銀川市農業農村局>法定主動公開內容>重點工作
索 引 號: | 11640100MB17282123/2024-00246 | 發布日期: | 2024-08-09 |
---|---|---|---|
發布機構: | 銀川市農業農村局 | 責任部門: | 辦公室 |
名 稱: | 銀川市農業農村局關于印發《銀川市農業農村局應對災害性天氣應急預案》的通知 |
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機關各有關科室、局屬各事業單位:
現將《銀川市農業農村局應對災害性天氣應急預案》修訂重新印發,請認真抓好落實。
??
???????????????????????????????????????? 銀川市農業農村局
?????????????????????????????????????????? 2024年7月29日
????(此件公開發布)
銀川市農業農村局應對災害性天氣應急預案
為建立和完善農業預警應急體系,提高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影響應急反應能力和抗災救災工作整體水平,最大限度地減輕農業災害造成的損失,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結合農業農村工作實際,特制定如下應急預案。
一、總則
(一)編制目的。 災害性天氣對全市農業生產影響應急救助工作,堅持預防與抗災救災相結合,采取局黨組統一領導、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分別負責和機關各業務科室分工協作、社會參與、屬地為主的方法,突出重點,按災害性天氣預報危害程度和災情輕重緩急,分級響應,重點做好災前預防和災后重建工作。
(二)編制依據。制定本預案的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銀川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
(三)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銀川市境內發生的農業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二、工作組織機構和主要職責
(一)成立銀川市農業農村局應對災害性天氣應急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其組成人員是:
組??長:鄔??鵬??黨組書記、局長
副組長:馬正東??黨組成員、副局長
???????? 耿??晶??黨組成員、副局長
???????? 武??波??黨組成員、副局長
???????? 趙艷華??黨組成員、副局長
???????? 劉萬茂??黨組成員、副局長
???????? 王英斌??二級調研員
成員:局機關各科室、局屬各事業單位負責人,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負責人。
如遇人員變動,相應崗位人員自行替換,并履行相應工作職責,不再另行發文。
應急工作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是:
1.負責落實農業抗災救災措施,及時發布農業重大病蟲害預報結果,負責組織指導災前預防、災后生產自救和恢復生產,評估農業經濟損失情況。
2.負責召集銀川市農業農村局應對災害性天氣應急工作領導小組會議。
3.統一領導、組織和協調全市的農業抗災救濟工作;研究部署農業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影響應急預案的實施工作;督促檢查災前預防和災后救濟工作的落實情況。
4.及時收集評估災情,向市委、市政府報告災情和救災中發生的重大問題。
5.負責救災款物的收集、調運、發放和監督管理工作。
6.領導、組織和協調應急工作,決定啟動和組織實施本預案。
(二)應急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種植業管理科,劉萬茂同志任辦公室主任、羅燕同志任辦公室副主任。
應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主要職責:
1.積極與氣象等有關部門聯系,及時收集、反映與農業有關的自然災害預測預報信息。
2.研究提出農業防災減災工作計劃,召開全局應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會議,安排農業防災減災的具體工作。了解和督導各縣(市)區落實農業防災減災工作措施。
3.匯總、核查農業災害和應急工作的有關情況,提出建議意見,及時報告市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影響應急指揮部,為指揮部決策提供依據。在指揮部決定啟動市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影響應急預案后,應急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實施市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影響應急預案。
4.指導農業抗災救災和災后農業生產恢復工作,指導災區調整農業結構,推廣應用防災減災技術。
5.負責向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財政廳及相關部門申請農業生產救災資金,提出農業生產救災資金的分配方案,參與資金管理工作。
6.根據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安排,負責儲備一定數量的農藥、種子等抗災救災物資。開展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的預測預報,開展防治技術培訓與指導,抓好各項防治技術措施的落實。
7.在自然災害多發時期,組織安排人員24小時值班,及時收集、核查災情,并報告災情動態。
(三)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主要職責:
1.辦公室:負責信息匯總和綜合協調職能,收到災害預警后及時通知有關科室和單位啟動應急預案;突發事件的信息上報,信息對外發布,指導相關科室完善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影響應急處置報告。
2.計劃財務科:負責協調解決市級財政農業自然災害救災資金預算安排、突發性事件應急資金、物資籌備;協調有關部門對救災資金的使用進行監督、檢查,確保救災款及時到位。
3.鄉村產業發展與市場科:負責協調動員農業企業積極應對極端天氣,參與災后重建等工作。
4.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組織協調災害天氣下農產品質量監管和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工作。
5.種植業管理科:負責災害性天氣對全市糧食、蔬菜、花卉、設施果樹影響的應急管理工作;及時與氣象部門的聯系,掌握天氣動態,做好災前預防預報;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加大農作物重大病蟲監測力度,及時掌握發生實況,發布防治預警,制定防治策略;推廣綜合防治技術和先進、適用藥械的應用,抓住關鍵時期及時有效地采取防治措施;承擔災情的收集、核查、反映和災后生產恢復工作;提出救災資金分配建議;災后及時督促、指導災區農民加強農作物生產管理,及時搶種、補種,盡可能減小災害造成的損失。
6.畜牧獸醫科:負責災害性天氣對全市畜牧業影響的應急管理工作,隨時掌握天氣動態,指導災前預防;承擔災情的收集、核查、反映和災后生產恢復工作;負責突發重大動物疫情的報告和處置工作,組織和調撥緊急免疫用的疫苗、消毒藥品、防護服等動物防疫應急物資,做好強制免疫、疫情監測和檢疫監管等工作;采取積極措施,減少損失,幫助恢復生產;提出救災資金分配建議。
7.漁業漁政管理科:負責災害性天氣對全市水產影響的應急管理工作,隨時掌握天氣動態,指導災前預防;承擔災情的收集、核查、反映和災后生產恢復工作;負責處置漁業重大農業災害突發事件;預防和控制魚類病害,加強病害防治和預測預報;采取積極措施,減少損失,幫助恢復生產;提出救災資金分配建議。
8.農田建設與農業機械化管理科:負責對極端災害天氣下農用機械的運行,重點檢查設施園區卷簾機操作使用安全;確保災害天氣下農用機械全部入庫,不得在災害天氣下下田作業。組織協調災害天氣下農機安全生產等事故應急處置工作。
9.鄉村建設促進科:協調配合住建局對農村危房的排查整治;督導各縣(市)區災后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確保災后迅速恢復干凈整潔面貌。
10.局屬各單位:按照各自職能,做好農業災害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宣傳,重大病蟲害防治和防災減災技術培訓、示范及推廣應用;組織實施有關防災減災技術項目;針對災情提出農業救災技術意見并組織實施;指導農民做好災前預防和災后恢復生產工作。
11.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負責本轄區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影響的應急處置工作,調劑、調運農業生產所需抗災救災物資,組織災前預防措施的落實和災后恢復農業生產,維護受災地區社會穩定。
(四)組織農業災害應急專家組。由市、縣兩級農業農村部門的高、中級專業技術人員組成,主要職責是為應急指揮部研究部署應急工作提供決策咨詢、工作建議和參與應急指揮。
三、預防、預警
農業災害應急工作堅持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的方針。各縣(市)區要確定災害監測點,建立健全監測網絡,劃分監測區域,明確監測項目,落實監測人員,配備必要的設備、設施,加強與氣象部門的聯系,在關鍵時期對重大和特大病蟲害、災害性天氣進行全天候監測。按時向市農業農村局報送監測報表,定期分析預測可能出現的緊急重大情況,及時發現和掌握苗頭性問題,如有重要情況應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置并及時上報。
(一)預警信息來源。氣象部門的低溫凍害、暴雨(雪)、干旱、沙塵暴、冰雹等預警信息,全市農作物病蟲害監測網絡信息及病蟲情報,全市農業信息網絡信息,各縣(市)區農業重大災害發生情況的傳真電報、報告等。
(二)信息采集
1.采集途徑:應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與市氣象局、市民政局、市水務局等部門穩定暢通的信息交換渠道,定期、不定期地會商;暢通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的農業信息網絡系統。
2.采集內容:溫度、濕度、降水、光照等氣候條件,水文、汛情等水文資料;農業災害災種、發生時間、地點、范圍,農作物受災、成災、絕收面積;農作物主要病蟲害及畜禽疫病預測預報結果、發生流行趨勢、發生危害情況、損失程度和防治措施;農作物、畜禽、飼草、水產品損失程度,農田及農業基礎設施損毀情況,農業直接經濟損失,已經采取的對策措施等。
(三)信息報送
1.實行分級上報,歸口處理。農業災害即將發生或發生后,由縣(市)區農業農村局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造成重大農業損失的突發性農業災害,可直接上報市人民政府和市農業農村局、市應急管理局,并同時報上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
2.農業重大災害信息應立即上報。因不可控因素一時難以掌握詳細農業重大災害信息的,應及時報告基本情況,同時抓緊核查,24小時內補報詳情。
3.一般性農業災害信息定期逐級上報。
(四)災情信息發布
農業重大災害信息由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各指定專門部門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自行發布。
(五)預警報告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立即發布相應級別的農業災害預警:
1.收到氣象部門的氣象災害預測預報。
2.收到植保部門的病蟲害情報和預測預報結果。
(六)預防控制
1.組織、思想準備。不斷完善農業防災減災組織,落實責任制。加強宣傳,強化有關部門和農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做好防大災抗大災的思想準備。
2.工程準備。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做好農田設施、棚室建筑、畜禽圈舍、養殖魚塘等的加固和防護。做好相關農田設施的維修、加固和改造,增強農田及各類農業基礎設施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3.預案準備。根據農業重大災害的發生規律,修訂完善不同類型災害的應急預案,確定防御重點。研究制定關鍵時段、重點地區和薄弱環節的農業抗災救災、恢復生產措施。指導自然災害多發地區的農業生產結構調整、適應性種植,抗農業生產的避災抗災能力。
4.物資、技術準備。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儲備必要的種子(種畜禽、水產苗種)、農藥、飼草料等救災物資。積極組織培訓,推廣農業防災減災技術,開展農業防災減災技術攻關。
5.適時防控。及時組織搶收已成熟的農作物,對尚未成熟和來不及搶收的農作物,因地制宜地采取防護措施。接到低溫雨雪凍害等災害預報后,及時與有關部門協調,立即組織、指導農民采取相應防范措施,對大田作物采取熏煙、覆蓋、灌水及噴施植物抗寒劑,對設施園藝加蓋苫膜、幼苗增設小拱棚、添置增溫設施;對牲畜圈舍加蓋保溫設施,增加營養飼料、準備好飼草飼料;對魚塘及時清掃積雪、打冰眼給水體增氧等。及時組織農技人員和群眾對農作物病蟲害進行適時防治。
四、災害分級和應急響應
根據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級別和發生范圍、強度和受災面積,分四級啟動應急響應。
(一)一級應急響應
????1.一次突發性災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一級響應:氣象部門發布特別嚴重氣象災害(Ⅰ)紅色預警,預計發生特大自然災害,0-40厘米土層重量含水量<6%,農作物產量損失70%以上。
2.一級響應行動
(1)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啟動市農業農村局災害性天氣對農業影響應急預案,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安排部署災前預防和災后救災工作,并報告市委、市政府。同時將災情上報自治區農業農村等有關部門。
(2)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在市主要新聞媒體及時發布災害預警信息和防災減災方法,并派出工作組深入災區指導抗災救災工作。
(3)根據災區防災救災工作的需要,研究提出支持災區防災救災和恢復農業生產的意見,安排防災救災補助資金。同時,協調財政部門聯合向自治區財政、農業農村等部門申請農業生產救災補助資金。
(4)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幫助災區調劑、調運恢復農業生產所需救災物資。
(5)監督各縣(市)區政府落實防災救災應急措施,規范使用防災救災資金和物資。
(6)應急工作領導小組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分析研究災情動態,對防災救災措施進行安排部署,組織人員按行業分成防災救災小組趕赴現場,根據災害種類開展應急處置,指導各縣(市)區開展應急工作;根據防災救災工作需要,隨時向市委、市政府報告,提出恢復農業生產的意見并組織實施,幫助災區調劑、調運恢復農業生產所需救災物資。
(二)二級應急響應
1.一次突發性災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二級響應:氣象部門發布嚴重氣象災害(Ⅱ)橙色預警,預計發生重大農業自然災害,0-40厘米土層重量含水量6%-8%,農作物產量損失30%-70%上。
2.二級響應行動
(1)召開應急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研究部署防災救災應急工作,向市應急指揮部報告災情。申請啟動市級災害性天氣對農業影響應急預案。協調市財政局聯合向自治區財政廳、農業農村廳等部門申請農業生產救災補助資金。
(2)根據災區救災工作的需要,決定是否派出工作組深入災區調查了解災情,指導幫助災區開展防災救災工作,下達市級農業生產救災補助資金。
(3)研究提出支持災區恢復農業生產的意見。
(4)根據災區要求,幫助災區調劑、調運恢復農業生產所需救災物資。
(5)監督各縣(市)區落實防災救災應急措施,規范使用救災資金和物資。
(6)應急工作領導小組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分析研究災情動態,對防災救災措施進行安排部署,組織人員按行業分成工作小組趕赴現場,根據災害種類開展應急處置,指導各縣(市)區開展應急工作;根據防災救災工作需要,隨時向有關部門報告,提出恢復農業生產的意見并組織實施。
(三)三級應急響應
1.一次突發性災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三級響應:氣象部門發布較重氣象災害(Ⅲ)黃色預警,預計發生中度農業自然災害,0-40厘米土層重量含水量8%-12%,農作物產量損失10%-30%。
2.三級響應行動
(1)受災各縣(市)區農業農村部門立即召開災害性天氣對農業影響應急辦公會議,啟動本級應急預案,并向市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報告情況,做出工作部署。
(2)根據災區防災救災工作的要求,市應急工作領導小組派出防災救災工作組或專家指導組,調查災情,指導災區抗災救災工作。
(3)受災縣(市)區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研究提出支持災區恢復農業生產的意見,并向市財政局和市農業農村局申請市級農業生產救災補助資金。
(4)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根據災區需要,幫助災區調劑、調運種子、農藥、肥料等。
(5)市農業農村局分析研究災情動態,對防災救災措施進行安排部署,根據災害種類指導各縣(市)區開展應急工作;根據防災救災工作需要,隨時向有關部門報告,指導個別受災較嚴重的地區盡快恢復農業生產。
(四)四級應急響應
1.一次突發性災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四級響應:氣象部門發布一般氣象災害(Ⅳ)藍色預警,預計發生一般農業自然災害,0-40厘米土層重量含水量12%-16%,農作物產量損失10%以下。
2.四級響應行動
(1)受災縣(市)區農業農村局立即啟動本級應急預案,并向市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報告情況。
(2)受災縣(市)區派出工作組核查災情,加強農業防災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工作。
(3)受災縣(市)區向市財政局和市農業農村局申請農業生產救災補助資金。
(4)市農業農村局根據災情動態,根據災害種類督促縣(市)區組織群眾做好抗災應急措施落實。
(五)應急解除
當農業災害結束,農業生產恢復正常時,由市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宣布應急解除。
五、后期處置
(一)督促、幫助、指導災區農民加強大田作物和設施農業管理,及時搶種、補種、改種各類應急農作物;加強受災牲畜和漁場管理。
(二)協調救助根據災區需求,及時協調有關部門,按照程序及時組織區域間種子、種畜禽、水產苗種、化肥、地膜、農藥、飼草料、柴油等各種農業生產資料的調劑、調供。積極與銀行協商,幫助災區協調恢復生產所需貸款。協調有關部門做好對農業損失、農業設施裝備財產損失的保險理賠等工作。
六、應急保障
(一)資金保障。處置突發農業災害所需財政經費,按財政部門的有關規定執行。
(二)物資保障。市應急工作領導小組應根據需要儲備一定數量的農業抗災救災物資,以備救災應急。每年在預算內安排一定數量用于購置農業抗災救災物資的資金,用于一級、二級應急響應。各縣(市)區也應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用于縣(市)區一級農業抗災救災物資儲備,滿足三級、四級災害應急響應所需救災物資的調供。
(三)信息保障。應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加強農業災害信息體系建設,實現上下暢通,達到早預報、早發現、早處置的要求,加強通訊設施建設與維護,保障應急工作中的電話、網絡等信息渠道暢通。
(四)職責保障。應急工作領導小組要完善內部責任制,保證應急工作有專人負責,并定期對救災應急工作專門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各縣(市)區按照應急預案要求,建立和完善工作機制,提高應急工作能力。
(五)宣傳保障。應急工作領導小組要組織各類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新聞媒體,加強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宣傳。
七、附則
(一)預案管理。本預案由銀川市農業農村局負責管理。如需修改,將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召集有關專家對本預案進行評審。
(二)預案解釋。本預案由銀川市農業農村局負責解釋。
(三)預案生效。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施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