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銀川數字經濟正以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自然條件為起點,開啟逐夢數字藍海、競速算力賽道的征程。
從夯實算力基礎設施、優化能力布局,到構建高效算力調度體系與“智算大腦”,銀川數字產業集群正加速形成。依托堅實的信息底座,銀川全力為數字經濟“搭橋鋪路”,如今,融合應用正加速向行業滲透,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不斷涌現。
基礎設施加快布局
走進銀川經開區中創普惠智算中心,一排排黑色智能算力機柜整齊排列,工程師們正專注地進行巡檢。這是銀川中創普惠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在園區建設的一期項目,目前已布設584個12KW機柜,總算力超過3000P。
“1P代表每秒1000萬億次的計算能力。我們這3000P算力,相當于150萬臺高性能計算機同時運算的規模。”中創普惠副總經理孫藝格介紹,“這意味著它能在24小時內處理數百億張圖像或上億人的DNA數據。強大的算力可為AI企業大幅降低模型訓練時間和成本,顯著提升效率。”
作為西部智算的標桿項目,中創普惠2024年落地銀川經開區,圍繞自治區“東數西算”樞紐節點建設及算力產業部署,企業打造了一個服務模式多樣化、生態系統開放化的智算中心。
“我們正努力成為眾多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堅實后盾,可以為他們提供從底層資源到上層應用的全鏈條服務,包括多元租賃服務、邊緣計算算力調度平臺、人工智能+場景化業務等。”孫藝格介紹。
“我們自主研發的邊緣計算算力調度平臺,支持跨地域、跨服務商算力調度,實現資源動態優化,可滿足智能交通等場景的低延遲需求。”孫藝格介紹,在人工智能+場景化業務上,中創普惠通過為教育、醫療、工業、農業等多個行業提供深度解讀方案,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
一期項目總投資約5億元,二期將部署智算服務,并設智能化展廳,全面展示企業數字孿生等前沿應用,三期計劃攜手全國頂尖機構、研究院、高校等共建科創實驗室,攻堅AGI底層算法、多模態大模型等前沿技術,驅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將“看不見”的算力轉化為企業發展“看得見”的生產力,在銀川,越來越多的智算中心切實讓數據跑起來、用起來。7月初,銀川算力產業園正式啟用,以“一云一湖一平臺”為核心技術架構,構建起數字時代“經濟新版圖”。
“目前,我們已經建成配備2926個12KW高功率機柜的國家A級標準超大型數據中心,項目創新應用‘兩彈一優’技術路線優化能源方案,年均PUE值穩定控制在1.2以下。隨著產業園產業生態的不斷優化,將為本地金融、醫療、交通等領域數據廣泛應用奠定基礎。”銀川創新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現在,銀川算力產業園的“算力基建、人才實訓、銀川數據湖、產業孵化”四大功能板塊協同發展格局已經形成,集算力供給、人才培養、數據流通、應用創新、產業孵化于一體的生態體系正在加速構建。
傳統產業蝶變升級
7月初,華新智科技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新智”)與天通智能裝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通智能”)成功簽訂精密智能制造與智能倉儲數字化項目合同。此次合作標志著華新智將助力天通智能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為其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激發新活力。
對于此次合作,華新智董事長黃維斌闡述了清晰的實施路徑,“通過搭建CRM系統,構建全流程管理體系,讓服務效能大幅提升;建立PLM系統規范研發過程,加速研發效率,促進銷售與研發的深度協同;建立智能立體倉庫,通過自動化、數字化升級,實現倉儲效率質的飛躍,助推企業業務精細化、智能化、協同化高質量發展。”
作為一家在電子信息產業深耕多年的企業,華新智正將發展重心向裝備制造業轉型拓展。“我們明確了核心賽道——為‘工業母機’及高端裝備做數智賦能,并已掌握多項關鍵技術。同時,我們還積極推動高端裝備及‘工業母機’領域的相關工廠落戶寧夏投資興業。”黃維斌介紹道。憑借其開發的FMS柔性制造融合質量集成創新平臺,華新智成功入選國家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并首創了國內首個集工業設備互聯、整機銷售、售后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商業模式。
7月3日,共享鑄鋼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3臺工業級鑄造砂型3D打印設備正高效運轉。這些單重幾十噸的鑄鋼件經過造型、澆注后,將用于通用電氣、西門子等公司的能源設備。
3D打印設備旁,企業數字化管理平臺大屏幕上,各區域的噪聲、粉塵等環保指標實時跳動更新,清晰展現著當前生產環境。“我們采用全流程虛擬制造技術進行綠色設計,并運用模擬軟件對三維模型進行仿真分析。”共享鑄鋼相關負責人介紹道,“這不僅顯著降低研發失敗的風險,也有效減少了資源和能源消耗。” 得益于此, 該公司的大型燃氣輪機鑄件已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40%。
共享鑄鋼何以成功鑄造產業高地?關鍵在于近年來的戰略轉型。企業從專注高端裝備制造邁向數字智能制造,通過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傳統鑄造產業煥新升級,實現了巨大轉變。如今, 這家底蘊深厚的老牌鑄造企業,其85%以上的客戶均為世界500強企業。
近年來,銀川市不斷強化科技創新投入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轉化,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僅去年就爭取資金4.05億元,幫助企業圍繞人工智能、新型電力系統等領域開展研發攻關,不斷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技術賦能產業 產業反哺就業
通過AI高級排產系統優化生產流程,蒙牛乳業不僅優化提升生產效率,還催生了工業互聯網運維、智能設備管理等新崗位;引入AI熱網調度系統后,寧夏電投熱力傳統巡檢崗位轉型為數據分析工程師……
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當下,銀川市統籌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培育與勞動力市場保護,探索出一條“技術賦能產業、產業反哺就業”的發展路徑。目前,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上企業達130家,較同期新增46家,引育人工智能創新應用企業60余家、數據標注企業10余家,有力帶動相關產業新增就業崗位千人以上。
在寧夏人工智能創新生態產業園,寧夏瀚海星辰網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里,50多位工作人員正在標注自動駕駛數據。“我們深耕數據標注領域,業務覆蓋2D、3D、4D等方向。”寧夏瀚海星辰網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張濤介紹,“目前銀川基地已擁有上百名持證專業培訓師,不少年輕從業者月收入可達萬元。”
面對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影響,我市今年持續加大就業領域創新力度。通過創新推出“AI模擬面試”“求職能力實訓營”等智能化服務,運用智能算法為求職者精準匹配崗位、優化求職材料,已成功幫助4975名2024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幫扶就業率達95.44%。同時,積極構建“崗前培訓-技能認證-就業安置”的閉環服務機制,并支持銀川高校、職業院校圍繞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動態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加快建設產教融合型實訓基地。例如,銀川職業技術學院與中建材、天云智算等企業深度合作,共建“廠中校”,開設智能制造、智能網聯汽車等前沿專業,有效實現學生畢業“零適應期”上崗。
用好用足人才引育和就業失業政策措施,銀川市全力推動產業升級與就業增長“兩手抓、兩手硬”。通過實施“產業鏈招商+人才鏈布局”協同戰略,出臺“算力人才12條”政策,制定以薪定才補貼、職稱補貼、青年人才引育等政策措施,全方位引育高端型、復合型、技能型、創新型等各類人才。目前全市培育引進算力、人工智能領域人才近萬人,認定高精尖缺人才28名、學術技術帶頭人72名。
下一步,銀川市將在高質量創建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全力推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切實保護好勞動力市場,實現兩者間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