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縣立崗鎮永興村麥田里,收割機正在收割小麥
7月的銀川,驕陽似火,熱風裹挾著濃郁的麥香拂過田野。7月7日中午,在賀蘭縣立崗鎮永興村的麥田里,收割機來回穿梭,與翻滾的金色麥穗共同繪就一幅生機勃勃的豐收畫卷。農機轟鳴聲中,銀川市13.61萬畝小麥陸續進入集中收割期,夏糧收獲大幕正式拉開。
站在田邊眺望,6臺收割機正呈梯隊式推進。機械臂揚起,飽滿的麥穗瞬間被卷入機身,粉碎后的秸稈均勻灑回田間。寧夏歲稔年豐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馬學龍指著忙碌的收割機笑著說:“我們今年沒有單種小麥,而是采用小麥套種大豆模式,一共種了200多畝。算下來,小麥和大豆整體畝產值在1300元左右,加上套種政府補貼,收益還不錯。機械化收割效率真高,這6臺機器一天就能收完我這200多畝地。”
炎炎烈日下,馬學龍和賀蘭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糧作站站長馬廣福一同查看今年麥子的長勢。田壟間麥子的長勢差異明顯:有的地塊麥稈高大粗壯,沉甸甸的麥穗又長又密,豐收在望;而有的地方麥稈稍顯低矮,麥穗還帶著些許暗黃。他們邊走邊討論,分析不同地塊的土壤肥力、水分狀況對小麥生長的影響。
賀蘭縣今年種植春小麥5.8萬畝,品種包括寧春4號、寧春55號、寧春62號等。這些品種各有優勢:有的穩產性好,適應性強;有的單產潛力突出;還有的抗病性優異。綜合來看,當地春小麥畝產量普遍穩定在400公斤至500公斤之間。
“由于不同地塊產量存在差異,當前最關鍵的是精準把握收割時機。”馬廣福介紹,“最近農技人員正深入各鄉鎮指導農戶適時收獲。實踐證明,小麥‘九成熟’是最佳收割期,此時麥粒淀粉含量最高,且機械收割損耗率最低。若等到完全成熟再收,一旦遭遇風雨,容易造成麥粒脫落損失。”他補充說,賀蘭縣小麥收割已全面啟動,按目前進度,預計15天左右可完成全縣收割任務。
今年以來,銀川市農業農村局圍繞“保糧、穩畜、增菜、擴漁、優品、聯工、活市”重點任務,在優化種植結構、落實惠農政策的同時,大力實施糧食綠色高產高效行動。通過推廣水肥一體化、病蟲害“一噴三防”等關鍵技術措施,持續挖掘小麥單產潛力,保障種糧農民收益。據了解,7月10日至12日為小麥集中收割高峰期,我市將加強農機調度,組織農技人員下沉一線指導,全力加快收獲進度,確保夏糧顆粒歸倉。
“小麥收獲后,我們將及時指導農戶開展麥后復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種植效益,突破‘一季有余,兩季不足’的瓶頸。”銀川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市充分利用小麥收獲后的土地空閑期,示范推廣“糧—菜”“糧—飼”“糧—油”等復種增效模式,主要復種蔬菜、飼草、油葵、大豆等作物。通過科學輪作倒茬,實現“一年兩收”,有效增加了土地產出效益,為農民開辟了增產增收新途徑,也為全年糧食豐收再添保障。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